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读后感

 由这本书改编出电影被很多博主给推送了,所以我还去补看了电影。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批判20世纪的美国监狱,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,我否定掉了这个想法:安迪在监狱中展现的是“向往自由的鸟儿”,当别人搞基、消遣度日和麻木顺从时,他选择了反抗、教育和与狱警交涉,并带着他的朋友迎来了美好的结局。

 这部作品最迎合我的是第二人称的视角,给人一种听人转述的温馨感和切实感,并使安迪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——狡诈、聪明、温柔和残酷。

 法官和律师对安迪的审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,并且很容易感受出安迪应该是无罪的——证据链很不完整,中间有太多是揣测,顶多算作嫌疑人。正是因为这样的开头,让我认为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是批判20世纪美国司法制度的不完善。作者很巧妙的用一条不完善的证据链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,并且奠定了全文的高潮——越狱。

 入狱后的狱友失去了对善良的追求,狱警利用监狱这样封闭的环境蛮狠霸道,监狱长“将灵魂交给上帝,而我将看管这你们这下贱的身躯”。从中读出的黑暗让人痛彻心扉并为之害怕——如果我蒙冤入狱,我会是第一晚就去世的那个吗?我会是被强暴吗?刚开头的暴力让我对这部作品反映的背景产生浓浓的厌恶,并督促着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发现美与善良。

 接安迪用他的才学赚得了狱卒的亲近与优待,并且从“我”的视角中感慨这一丝丝石墙中的自由。然后又从教育中引出了对改变现状的渴望。最离谱的是——安迪找我买的所有东西都是越狱的关键线索,还有那本圣经。

 随着作者肯定了主人公是被冤枉的,我就猜到了翻案肯定无始而终,果然,因为安迪帮狱长洗钱洗多了,狱长不敢把他放出去,想要安迪当他的工具人,并且对他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独立监禁,并且杀死了无罪证明的提供者汤米。安迪“顺从”了,然而不就之后,狱长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自杀了,而安迪穿过肮脏的下水道,把肮脏的钱取走,过上了光明磊落的生活。与其说是智慧,不如说是对自由的追求(老布运气好,出来了,却无法再享受自由,自杀了)。而“我”对年轻人的铮铮斥问使“我”阴阳差错出来了,而这一剧情的安排更是嘲讽——好好说话给不批准,咄咄逼人给批准,想必美国司法制度对待这部作品时应该也会感到难堪。出来后的“我”也迷茫,但是还是找到了那艘破船,找到了安迪,迎来了美满的结局。

 作者对“我”的安排,使得文章的中心不是歌颂智慧,而是歌颂向往自由的决心。这激励我这样在生活中摸爬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,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美好!
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二稿.doc 资源: 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二稿.doc